氣管插管的cuff應該怎麼充氣?經驗越豐富越容易過度充氣!?插管cuff充氣的目的?-本文作者潘新承獸醫師
將插管插入氣管後,由於氣管跟插管之間並非完全密封,這時就需要將cuff充氣來達到完全密合的效果,最主要目的可以避免氣體麻醉劑洩漏以及返流時異物流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
因此將cuff充氣到適當的壓力很重要,若充氣不足會導致異物流入或氣體洩出氣管,充氣過度會造成氣道黏膜損傷甚至破裂,那怎樣才能做到適當的充氣壓力呢?
cuff充氣的兩種方式
1. 最小閉塞容量技術(minimum occlusive volume technique, MOV):一人擠壓麻醉機氣袋,另一人邊充氣邊聆聽確認是否有漏氣聲。
2. 觸診法:充氣完後藉由觸壓插管外的測風球(小小藍色的小氣囊)來確認壓力是否足夠。
不過上述兩種方式都是藉由經驗跟手感來確認壓力,最準確的方式還是必須拿一個插管壓力表來測量cuff壓力,這時候就能更好的避免過度充氣。適當的充氣壓力為多少?
目前在獸醫和人醫都還沒有一個準確的cuff內壓力標準,每篇文獻給予的壓力值都不盡相同,不過大部分研究皆建議維持在20-30cmH2O是可以接受的,
1984年Seegobin等人在人的研究發現壓力超過30cmH2O將造成氣道黏膜損傷,
2003年Castilho等人在狗的活體模型則發現25cmH2O的壓力就會造成氣管的微小傷害,
因此也將30cmH2O作為cuff壓力的臨界值。沒有使用壓力表的充氣方式安全嗎?
一起來看看2017年澳洲雪梨大學所發表的研究該研究共分為兩組,
一組為無經驗的大六實習學生,他們會參與兩次實驗,分別是在兩週的麻醉科實習前後比較充氣技術是否改善,
另一組則是由經驗豐富的麻醉獸醫師及麻醉獸醫助理參與實驗,兩組人馬以上述兩種方式完成充氣後,
作者會使用插管壓力表來確認有無達到適當充氣壓力,比較經驗與方法對於cuff充氣的影響。
(實驗使用的是模擬模型,沒有傷害到任何真正的動物)研究結果發現什麼?
1. MOV法:無經驗組中在實習前後都有25%的人壓力保持在20-30cmH2O,在兩週實習結束後,壓力大於30cmH2O的人數從43%降到17%;但經驗組壓力保持在20-30cmH2O的人竟然只有12%,甚至高達50%的人壓力都大於30cmH2O。
2. 觸診法:在所有組別中,使用觸診法的無經驗組實習前達到適當壓力的人數最多,有33%,實習後僅8%的人保持適當壓力,其餘92%的人壓力都低於20cmH2O;經驗組則只有25%的人保持適當壓力,剩下75%的人則都低於20cmH2O,
相較MOV法,使用觸診法雖然避免了過度充氣,但較容易充氣不足。
綜合實驗結果,從無經驗組充氣不足的比例增加可以發現,的確在實習期間學生們有被好好的教導須注意不要過度充氣,但有趣的是,教導者本身在使用MOV法時反而有更多人會過度充氣,
其實在2009年Wujtewicz等人在人的研究中也發現,隨著經驗增加,麻醉醫師過度充氣的頻率也隨之增加,只要沒有出現顯著的不良影響,有經驗的人會因為過度自信而比沒經驗的人更容易使cuff充氣過飽,
在人充氣過度的氣管併發症最常見的是喉嚨痛跟聲音沙啞,
由於動物們不會說話,因此獸醫師們可能更難發現這些輕微副作用的產生,而忽略量測cuff壓力的重要性。
插管壓力表的幫助研究結果證實,不管MOV法或是觸診法,都無法達到最適當的cuff內壓力,該篇作者提到,cuff充氣是一種技巧,應該隨著練習而進步,但我們很少在插管後使用壓力表確認,在缺乏數值驗證之下,就無法調控跟改進這項技術,因此若手邊有壓力表,在插管完成充氣後,不妨接上去量測一下,將大大幫助改善cuff充氣,並且能更好的減少插管併發症哦。
但要如何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壓力表是否準確呢?用寫的可能會更疑惑,這邊直接提供一個小小的實驗影片給大家參考。
補充說明:影片內的實驗模型是參考該篇研究做的小改版,但仍無法真正模擬真實氣管的狀況,真實的氣管上有黏膜與分泌物存在,cuff的洩漏狀況可能不會像針筒這麼明顯,但太大的插管還是會在插入過程損害氣管黏膜,Bsava建議選擇剛好可以通過氣管開口最小直徑部分的插管較適當。
參考文獻:White, Donna M., et al. “The effect of user experience and inflation technique on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using a feline airway simulator.” Veterinary anaesthesia and analgesia 44.5 (2017): 1076-1084.
Views: 564